宏观政策
国家多次强调:要保证残疾人“人人享有健康”,全体人民健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!“社区康复”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,如何提高社区康复服务能力、拓宽社区康复服务范围、加大社区康复服务力度和深度,完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•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
✓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,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。
•《健身计划(2016-2020年)》
✓开展社会关爱活动计划,实施重点康复项目。
•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
✓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,提高托养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。
•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》
✓构建残障人士现代康复服务新体系,社区康复进一步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,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设施设备和队伍建设。
•《“十三五”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》
•《“十三五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》
•《“十三五”卫生与健康规划》
✓加强慢性病防治,提供健康咨询、干预指导。
•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
✓发展残障人士体育事业。加快布局社区残障人士体育健身点,配置适合残障人士活动的体育健身设施,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、进家庭。
重点需求
残疾人群体数量庞大,健康状况不容乐观。
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,我国现有8500多万残疾人(其中肢体残疾人数近2500万),占总人口的6.34%,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。而体检无异常的残疾人占0.02%。
现有服务条件难以满足残疾群体日益增加和多样的康复需求。
我国各类残疾致残原因中,后天获得性因素是致残的主要因素。以脑卒中为例,我国4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人数1242万,其自然恢复致残率高达80%。而往往大多患者都没有康复预防意识,或者无法得到专业且及时的康复服务,从而造成终身遗憾。
就目前来看,残疾人康复工作更侧重于医疗服务和机构养护,在残疾人的日常运动康复和自主训练康复方面仍不够成熟。因此,基于社区的残疾人康复仍然属于市场空白点。
项目介绍
以“街道社区”为基点
✓基于“社区”辐射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残疾人(考虑到残疾人口密度、助残车运送范围)。
✓提供体质监测、康复指导、运动健身、社交娱乐等综合服务。
✓解决残障人士出行不便的问题,将康复资源送到用户家门口。
✓提高基层单位和社会的服务能力,贴近残疾人生活,了解并满足残疾人居民的深层需求。
✓帮助残疾人与病友和邻居沟通,树立自信心,融入社会。
以“运动干预”为重点
专家解释,残疾人士出行不便,运动量严重不足,导致健康状况差、患病风险高、恢复效果慢。因此,运动干预是残障人士健康康复重要的手段之一。
残疾人体质监测
该项目组建了专业的运动康复科研团队,根据残疾人体质监测标准,配备专业检测及运动设备。实时监测用户运动时的机能指标,及时上传数据分析用户身体变化,并辅以专家建议的运动方案,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,通过运动达到康复效果。
残疾人体征监测
根据残疾人的体征监测标准,配备专业检测。及时上传数据分析用户体征变化,并辅以医生及康复师的建议,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,通过运动达到康复效果。
拉伸平衡训练
残疾人群行动受限后,关节、韧带、肌腱等会逐渐老化,影响肢体伸展能力,从而导致反应能力、平衡能力下降。不但增加跌倒风险,还会造成肌肉衰退。
有氧心肺训练有氧运动能有效刺激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,提高心肺机能,从而提高体抗力,防止动脉硬化,降低心脑疾病的发病率。
等速肌力提升
传统的力量训练器材需要加配重阻力,力量需求大,难度高,对力量概念较弱的老年人而言容易造成运动伤害。等速力量训练机就弥补了以上的缺点,专门为老年人设计,依身体情况自由发力,安全有效。
微循环促进
全身垂直律动是模拟跳绳和养生气功发功方式的被动运动健身器材。其原理是透过机械力,产生一种对抗地心引力往上的推力,此推力一停时,站在上面的人会被地心引力往下拉,此时再给他一推力往上,形成上下来回的冲击力量。温和刺激到全身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,达到健身效果。
以“智能互联”为依托
为了保证能给残疾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务,该项目将构建自己的线上康复平台。
✓实时上传健康数据、运动指数等信息,让用户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改善情况;
✓提供线上康复课程视频和知识讲座,方便残疾人居家自主学习和训练。
✓提供线上康复师咨询,以助残疾人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。
社会效益
让大家将健身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,做自己健康的主人,是值得提倡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。体育健身是增强体魄、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,也是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的实现路径。要把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,因地制宜、就近就便,进一步加大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,加快设置一批布局科学、功能丰富、特色鲜明的嵌入式社区健身场所,更好激发广大市民群众的健身动力和参与热情,更好促进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。
推荐阅读:旗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