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百姓生活网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对万历皇帝的评价自古各执一词,但是本人一直认为,少应用《明史》之言。《明史》是否有不实之处,有多少不实之处现在难以考证,但是从其他方面的史料已经证明,万历皇帝并非是一个“怠政”的皇帝,所谓几十年不上朝

对万历皇帝的评价自古各执一词,但是本人一直认为,少应用《明史》之言。《明史》是否有不实之处,有多少不实之处现在难以考证,但是从其他方面的史料已经证明,万历皇帝并非是一个“怠政”的皇帝,所谓几十年不上朝,也并非万事不管,只是诸多因素和背景实在是一言难尽。故,那种所谓万历已经死了或者有个替身之说,完全是子虚乌有瞎猜测。下面,我们“抽丝剥茧”,走进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1.张居正改革

很多人谈起张居正的改革首先想到的是“一条鞭法”,但是“一条鞭法”的实质只是税制有关的改革,换言之仅仅只是税收货币化改革,其根本并没有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体系的根本利益,所以,在张居正死后,“一条鞭法”得以保留。而真正触及大地主大官僚根本利益的,则是对官员的考成法,很多保守派官员因为毫无作为被裁撤。据史载,张居正当政期间,各级被改革和裁撤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。

明朝中后期,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,而要完整实行“一条鞭法”的首要基础是丈量土地,不是我对丈量土地没有自信,而是丈量土地这件事从西汉后期开始就没有搞清楚过。土地数量成为历代王朝的一本糊涂账,到明朝张居正改革也是如此。那么,张居正是否把土地搞清楚了呢?我看未必,从后来万历皇帝开证榷税和矿税来看,国库资金的依然不足,这说明,“一条鞭法”的改革虽然取暂时性的成果,但是并非绝对性的胜利,要不他也不会再开税种以增加收入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张居正死后,明朝的文官集团迅速将张居正打到,而“一条鞭法”却得以保留,为什么呢?因为文官集团又控制了税收的来源,并且都是白花花的银子,所以,他们很高兴。但是,考成法却被推翻,消失在历史云烟深处。要是张居正没有考成法作为改革的支撑,那么,他成功的机率可能更低,宋朝王安石的税制变法与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就是因为缺乏官僚体制的改革来进行支撑,所以才会失败。

这些史实说明一个问题,那就是明朝的病根儿不仅仅在于土地兼并和税制等(当然张居正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,在此只说这几项),更在于文官官僚集团,这些官僚集团的官员,占有大量土地,比如徐阶退休后,占有24余万亩土地,占有大量黄金铺面等等。官僚们还可以经商,官商勾结,贪污腐败成风,国库空虚异常。

2.东林党行径

公元1604年,即万历三十二年,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,与高攀龙等讲学,逐步形成明朝官僚集团的代言人,他们借讽刺朝政,谏骂皇帝,品评官吏之名,行包庇大地主大官僚,富商巨贾争利之实。

在这里,我不想评论东林党的好坏,但是这个以官僚为主的集团大部分官员除了只会打口炮之外,缺乏实干苦干的精神却是事实,同时他们成为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言人,对于历史的作用实在乏善可陈。1645年,清朝大军攻占南京,作为东林党领袖的礼部尚书钱谦益选择了投降,所谓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傲骨荡然无存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在魏忠贤与东林党的党争中,曾主编一本《三朝要典》,指出东林党人织造了一系列政治案件,比如挺击案、妖书案等。东林党人曾把《三朝要典》视为毒草,坚决查禁,但是明朝禁书的力度不大,民间流传甚广。大清入主中原后,投降大清的东林党人利用满清文字狱,才消灭掉这些文件史料。

以此可见,东林党人在明朝后期,尤其是万历皇帝时期,并未作出什么可以夸耀的好事,相反,他们投降大清后,还尽力抹杀自己造成的恶果。在对明史的编修中,就有许多东林党人,这些人能给万历皇帝一个什么好的评价,可想而知。

3.皇帝与官僚

在以东林党为主体的文官集团的大力作做下,万历皇帝显然没有他爷爷嘉靖皇帝的狠毒和手段,于是,文官集团在道学和理学思想的指引下,用口仗攻击皇帝,其目的在于尽量掌握朝廷的实权,让皇帝成为摆设,整天只需要按照规定的动作发发言,讲讲经,其他的事情都由文官集团来做,比如税收。以此来保护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文官掌握了国家的财政,却无视边疆的安危,土地兼并厉害,军屯破坏殆尽,国家拿不出钱来搞好国防安全。于是,才有了让太监来征收矿税,其目的,显然是皇帝绕过文官集团,要开辟一条自己可以掌握的财政道路。在文官们的描述下,收矿税的太监们十恶不赦,张牙舞爪。不可否认,其中有些太监利用收税的权力吃拿卡要,但是总体而言,皇帝有了钱,便可以做很多事,有名的“万历三大征”,明廷化了1300多万两白银,把张居正改革时代的老本都啃光了,要不是开辟矿税,这个账,只怕很难做平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说明万历皇帝和官僚集团已经成为两条线,而不是抱成团在运转。万历躲着官僚集团,实在有苦难辨。所谓万历皇帝不上朝不理政不批阅奏章,完全是子虚乌有,要不然,万历三大征从何说起。其实,他一直躲在宫中批阅奏章,只是有所区分。

一是对于那些只知道谏骂皇帝,依靠谏骂博取美名的官僚置之不理。

二是对于控告太监罪刑,尤其是收取矿税的行为的奏章置之不理。

三是一些大臣纸上谈兵,缺乏实际操作性的建议意见置之不理。

四是对于文官集团内部相互攻歼,争权夺利的奏章置之不理。

相反,对于兴修水利,抗击倭寇,赈灾救灾等民生工程,万历皇帝从来就是不遗余力的落实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4.《神宗实录》

万历二十九年,“三大征”结束,在《神宗实录》里面,可以找到万历皇帝亲力亲为,勤于政务的记录,现白话摘抄如下(部分):

万历三十一年一月,下旨户部会同兵部,前往九大边寨核实军队人数,以制止军人吃空饷的现象,整顿军队,安定民心。

万历三十一年四月,户部上书改革推广“一条鞭法”的十一条建议,万历皇帝皆一一批准。

万历三十二年和三十三年,治理黄河水患,建成一百七十公里大堤,被认为是“明代治河最大成就”。同时,改革官制,将大运河河道衙门和漕运衙门分开管理。

万历三十五年,解决边防军饷匮乏,清查两淮盐政。

……如此下去,万历四十三四十四年,还在落实组织北方地区的救灾赈灾工作,在此不一一列举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从这些记录来看,说万历皇帝不上朝不理政不批阅奏章,不知道从何谈起,这些记录有力的驳斥了万历皇帝“怠政”的说法,只是他躲避了文官集团程式化的安排,做着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罢了。

5.定陵铁证

万历皇帝不多见大臣,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干事。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:“足心疼痛,步履维艰”,也就是说腿生疾病了,疼痛难忍,行动不便。万历皇帝是个大胖子,在足部有疾病的情况下,很少上朝完全在情理之中。

1958年,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得到开发,当考古学家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材时,发现万历皇帝的腿一长一短,经过鉴定,认定他是因为长期的足疾导致腿部筋骨萎缩,另外,他的腰部也患有严重的疾病。这种腿疾十分痛苦,再加上万历皇帝体重达到300来斤,可能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心血管疾病,所以,这样一位多病的皇帝,能否天天到朝廷上“坐而论道”实在难以肯定。

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,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?

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并非“怠政”,而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

以此看来,那个叫雒于仁写的《酒色财气四箴疏》是在总共只见过万历皇帝三次的情况下形成,既然没有见过皇帝,又如何知道他在干什么?这不是纯粹的瞎猜测吗?难道《神宗实录》都是编造的?

故,所谓万历其实已死的说法和这些文官们的言论如出一撤,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,是经不起历史考证的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

[责任编辑:无]